北宋年间,有一位李老汉,他一生勤勤恳恳,靠种地养活一家人。他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叫李元,小儿子叫李尊。兄弟二人性格迥异,李元自小懂事乖巧,做事稳重,几乎没让父亲操过心;而李尊则完全不同金牛配资,从小调皮捣蛋,经常惹出不少麻烦。家里的鸡鸭鹅狗时常被他折腾得鸡飞狗跳,村子里不少孩子也因被他欺负而哭闹,村民们常常跑到李家来告状。李老汉气急之下,不得不三天两头打骂小儿子,久而久之,李尊也就习惯了这种日子。村里人都摇头叹息,说他“顽劣成性,日后难成大器”。李老汉虽然无奈,却只希望小儿子能安分守己,不要闯下大祸。
然而世事难如人愿,没多久,李尊还是惹出了大麻烦。村里一户人家有一口古钟,传说是上一辈留下来的,名字叫“石景钟”。平时放在门口的棚子里,因不值钱,也没人打它的主意。一天,钟的主人回家,竟发现钟身被砸出一个缺口,心痛得直跺脚。由于有人见过李尊在附近徘徊,加上他平日顽劣的名声,大家便认定是他干的。面对众人的指责,李尊拼命辩解:“不是我砸的,你们冤枉我了!”可惜没人愿意相信,就连父亲也沉默不语,那沉重的沉默比斥责更让他心寒。李尊眼眶含泪,心如刀割:“父亲,您连问都没问就觉得是我做的,我真的很难过!”最终,李老汉赔了二十两银子,把钟搬回家。从那之后,李尊心中积怨,每每见到那口钟,心里就翻涌着愤懑。他甚至对父亲再没叫过一声“爹”。
等到李尊成年,他提出想外出闯荡,做些生意,但李老汉坚决反对,讥讽道:“你这种人,能干成什么?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家种田!”李尊心里一股倔劲涌起,盯着父亲说:“您放心,我一定会做得比您好!”说罢头也不回地走了。这一走,就是多年。
展开剩余68%在外漂泊的日子里,李尊尝尽人间冷暖,他当过店小二,也干过瓦匠,甚至跑腿送信,凡是能赚钱的活儿他都不怕辛苦。几年下来,终于攒下一笔银子,盘下一家小店。虽然不算富裕,但也过得有声有色。直到有一天,一位客人拿来一张画着古钟的图纸,李尊一眼认出,这与家中那口钟一模一样。客人说有人愿出一千两买这口钟,李尊顿时心中狂喜,赶忙回家告知父亲。可李老汉却坚决不同意:“钟不能卖!”李尊心急如焚,竭力劝说:“父亲,这可是天价!卖了钟,我们家就能富裕起来,我还能开更多的店!”然而李老汉依旧摇头,丝毫不动摇。李尊越想越觉得父亲是在处处打压自己,愤然离家,再未回头。
他独自打拼,誓要出人头地。多年好友宋城找到他,许诺只要拿出百两银子投资,日后定能成为城中首富。李尊本有犹豫,可一想到父亲的不屑,便心一横,把积蓄全拿出来。岂料宋城竟是个骗子,携款潜逃。李尊虽追查数月,最终才将他抓住交官府,勉强保住了钱财。就在此时,他在林中遇到一条正在渡劫的蟒蛇。他冒险相助金牛配资,使蟒蛇渡劫成功。蟒蛇感念其恩,提醒他说:“有人要害你,回家敲三下钟,自能化解。”
起初李尊不以为意,不久却真的惹上祸端。宋城的弟弟宋郎,为替哥哥报仇,处处找他麻烦,甚至砸店行凶。李尊仓皇逃命,情急之下想起蟒蛇的叮嘱,回家敲响了那口钟。果然,当钟声响到第三下时,金光迸现,将宋郎击倒。从此宋郎身受重伤,再无力为恶。
然而,这时李尊才得知父亲已过世。哥哥告诉他,当年父亲其实早知道钟另有玄机,只是无法开口解释。原来,有位道士曾说,这钟能在李尊遇险时护他一命。李老汉为了保住儿子的性命,宁愿拒绝千金,也要守住这口钟。可惜父子间的隔阂未能化解,遗憾终身。李尊听罢痛哭,悔不当初。自此他留在村中,每日敲响石景钟,让那清脆的回响化作对父爱的追念。
总结:
父母爱子,心怀深远,但在教育方式上若失当,往往会造成隔阂甚至伤害。对孩子的误解若不能及时沟通,遗憾就可能伴随一生。父母的爱是无私的,但子女亦应多体谅父母的苦心。亲情一旦错过,纵使金银万两,也换不回一声久违的呼唤。
声明:本故事为虚构的民间故事,请勿与封建迷信挂钩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